红色地标
中共浙皖特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浙江成立的第一个地市级党组织。旧址位于开化县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西连江西婺源,北接安徽休宁,海拔500多米,境内崇山峻岭,层峦叠障,林木葱郁。
浙皖特委旧址为两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总面积约90平方米。走进这栋老宅,门边墙上的红军标语“红军政宣”字迹依然清晰。厅堂正上方挂着原浙江省委书记铁瑛书写的“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牌匾,下方悬挂着赵礼生和邱老金两位革命先烈的画像。在旧址房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特委书记赵礼生用过的床和办公用品。
在中共浙皖特委旧址周围,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全民国防教育资源。“红军洞”是当年特委书记赵礼生和红军战士为躲避敌军围剿的隐蔽场所,距“浙皖特委旧址”600米。“集合场旧址”是红军独立团和游击队集中训练的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1936年7月7日,攻打开化县城时,红军独立团二营和开化游击队在此集合出发,战斗胜利后,又在此召开庆功大会。“村口三哨旧址”是为加强浙皖特委会议安全而设立的放哨岗。1936年7月7日,攻打开化县城胜利后,浙西地区革命火焰越烧越旺,皖浙赣省委为加强党的领导,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决定在福岭山“四十把”召开县区以上干部会,并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共浙皖特委,为加强会议的安全,在福岭山村口设立的三个岗哨,外哨为班哨、中哨为组哨、村口哨为对哨。“红军军服厂旧址”,是当年浙皖特委、开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为保障部队军备物资供给而建,贫农团和妇女会组织本地的裁缝和妇女们在此将打土豪缴获的布匹缝制成服装、被褥和布鞋,供给红军游击队。“红军医院旧址”,位于黄智坑和樟金坞,地形非常隐蔽,是早期浙皖特委为医治伤病员和贫困群众而建立的。
1983年,中共浙皖特委旧址被开化县列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8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市政府确立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红色故事
8月,坐落于浙江衢州市开化县何田乡柴家村的福岭山远山含黛,苍翠欲滴,一派葱茏景象。这里山高路陡、地势险要,曾经弥漫着战火硝烟,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80多年前,浙西革命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
在这群山之间隐藏着一栋百年老宅,就是中共浙皖特委旧址。老宅里乌黑的梁柱上积淀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和老宅同样经历沧桑的还有旧址的义务讲解员——93岁的林翠娥老人。每年,总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都是为了想听老人讲解浙皖特委的建立及其斗争、抗日先遣队战斗在开化福岭山的英雄事迹。老人义务讲解已38载有余,几十年如一日,让红色故事响彻福岭山。
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福岭山里的红色记忆
1936年8月,中共浙皖特委在福岭山成立,隶属皖浙赣省委,在短时期内开辟了以开化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遂安、寿昌及婺源、休宁、德兴等县边区的游击根据地。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发展到1300余人,在南方八省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为立体化呈现革命老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何田乡在福岭山建造了占地面积410平方米的“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纪念馆以更加丰富的历史文物、更加翔实的文史资料、更加多样的表现方法,生动记载和展示了土地革命时期浙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纪念馆不远处的一栋简朴的老宅,就是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所在地,白墙青瓦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面貌。每天清晨6点,林翠娥老人准时打开老宅大门,用干净的抹布擦拭柱子板壁,扫地、烧开水,静静等待游客的到来……
一位特殊的讲解员,让红色故事广泛流传
林翠娥老人,是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的义务讲解员。自1983年她和丈夫将老宅的使用权无偿转移给县民政局作为中共浙皖特委旧址陈列室。三十八年来,无论风霜雨雪还是烈日酷暑,老人每天都坚持来陈列室报到。
“这里就是当年红军住过的地方,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但红军和群众亲如一家。很多群众宁可省下自己的口粮,也要让红军战士吃饱饭。”93岁高龄的林翠娥老人总是这样深情的讲述红军的故事。林翠娥说,她的丈夫和3个哥哥都是红军,从她嫁到福岭山起,革命年代的许多故事就一直在他们的家庭传颂,“可以说,我们骨子里注满了英雄情结”。
而今,已经93岁高龄的林翠娥老人仍然记得自己1953年从马金嫁到福岭山后,婆婆和她的第一次深谈,不谈家长里短,只讲红色革命故事。从此,红色基因就在她的心里滋长,这栋承载着她过往岁月的老房子,也成为她内心坚守的红色情结。她一直生活在这里,原先她与老伴一起风雨同舟守护着旧址,自丈夫逝世后,老人便独自承担起了一切工作,既当管理员,又是讲解员,不收任何报酬。
三十余载义务讲解,只为做好历史的传承
尽管老人曾经教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一开始对于讲解还有点不适应。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将历史传承下去,老人慢慢摸索,改善讲解方法,将从家人口中听说的故事和历史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老人的讲解生动亲切,鲜活具体。慢慢地,前往聆听老人的讲解也成了大家学习党史的必修课。
柴家村党支部书记汪东女说:“原本柴家村只是想叫老人负责看护,没想到,她反倒为游客讲解起了红色故事。”这一讲就是三十余载。多年来,守护这段曾经的革命历史仿佛早已成为林翠娥老人生命的一部分。
“这些抗战英雄的故事以前就听婆婆和丈夫说起过,我也牢牢记在了心中。”自从1983年开化县人民政府将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如今这里已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瞻仰,感怀,沉思。虽然林翠娥已93岁高龄,但是讲解热情始终不减。在林翠娥的“家”里,她把每一位游客都当作客人。不论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批人,她都用心讲解,从不敷衍。每次接待前,她都换上干净的衣服,再洗脸洗手,她觉得这不只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红军先辈的致敬和感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老人在讲解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还说:“村里的红色故事,我还要继续讲下去,只要身体允许一天,我就坚持一天,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
8月,坐落于浙江衢州市开化县何田乡柴家村的福岭山远山含黛,苍翠欲滴,一派葱茏景象。这里山高路陡、地势险要,曾经弥漫着战火硝烟,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80多年前,浙西革命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
在这群山之间隐藏着一栋百年老宅,就是中共浙皖特委旧址。老宅里乌黑的梁柱上积淀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和老宅同样经历沧桑的还有旧址的义务讲解员——93岁的林翠娥老人。每年,总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都是为了想听老人讲解浙皖特委的建立及其斗争、抗日先遣队战斗在开化福岭山的英雄事迹。老人义务讲解已38载有余,几十年如一日,让红色故事响彻福岭山。
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福岭山里的红色记忆
1936年8月,中共浙皖特委在福岭山成立,隶属皖浙赣省委,在短时期内开辟了以开化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遂安、寿昌及婺源、休宁、德兴等县边区的游击根据地。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发展到1300余人,在南方八省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为立体化呈现革命老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何田乡在福岭山建造了占地面积410平方米的“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纪念馆以更加丰富的历史文物、更加翔实的文史资料、更加多样的表现方法,生动记载和展示了土地革命时期浙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纪念馆不远处的一栋简朴的老宅,就是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所在地,白墙青瓦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面貌。每天清晨6点,林翠娥老人准时打开老宅大门,用干净的抹布擦拭柱子板壁,扫地、烧开水,静静等待游客的到来……
一位特殊的讲解员,让红色故事广泛流传
林翠娥老人,是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的义务讲解员。自1983年她和丈夫将老宅的使用权无偿转移给县民政局作为中共浙皖特委旧址陈列室。三十八年来,无论风霜雨雪还是烈日酷暑,老人每天都坚持来陈列室报到。
“这里就是当年红军住过的地方,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但红军和群众亲如一家。很多群众宁可省下自己的口粮,也要让红军战士吃饱饭。”93岁高龄的林翠娥老人总是这样深情的讲述红军的故事。林翠娥说,她的丈夫和3个哥哥都是红军,从她嫁到福岭山起,革命年代的许多故事就一直在他们的家庭传颂,“可以说,我们骨子里注满了英雄情结”。
而今,已经93岁高龄的林翠娥老人仍然记得自己1953年从马金嫁到福岭山后,婆婆和她的第一次深谈,不谈家长里短,只讲红色革命故事。从此,红色基因就在她的心里滋长,这栋承载着她过往岁月的老房子,也成为她内心坚守的红色情结。她一直生活在这里,原先她与老伴一起风雨同舟守护着旧址,自丈夫逝世后,老人便独自承担起了一切工作,既当管理员,又是讲解员,不收任何报酬。
三十余载义务讲解,只为做好历史的传承
尽管老人曾经教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一开始对于讲解还有点不适应。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将历史传承下去,老人慢慢摸索,改善讲解方法,将从家人口中听说的故事和历史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老人的讲解生动亲切,鲜活具体。慢慢地,前往聆听老人的讲解也成了大家学习党史的必修课。
柴家村党支部书记汪东女说:“原本柴家村只是想叫老人负责看护,没想到,她反倒为游客讲解起了红色故事。”这一讲就是三十余载。多年来,守护这段曾经的革命历史仿佛早已成为林翠娥老人生命的一部分。
“这些抗战英雄的故事以前就听婆婆和丈夫说起过,我也牢牢记在了心中。”自从1983年开化县人民政府将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如今这里已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瞻仰,感怀,沉思。虽然林翠娥已93岁高龄,但是讲解热情始终不减。在林翠娥的“家”里,她把每一位游客都当作客人。不论来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批人,她都用心讲解,从不敷衍。每次接待前,她都换上干净的衣服,再洗脸洗手,她觉得这不只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红军先辈的致敬和感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老人在讲解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还说:“村里的红色故事,我还要继续讲下去,只要身体允许一天,我就坚持一天,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
红色人物:林翠娥
林翠娥老人1929年出生于开化县马金镇,1953年嫁到浙皖交界的柴家村福岭山,与从部队复员、在马金邮电所工作的江光银结为夫妻,生育了六个子女,一直生活在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的房子里。这栋老房子是1936年8月浙皖特委成立时的旧址,当年特委机关办公场所就在这里。
1983年,开化县民政局找到林翠娥夫妇,希望征收他们家的老宅,恢复中共浙皖特委旧址。夫妻俩商量后,将房子的使用权无偿转移给了县民政局,并希望能继续住在里面看护老宅,这才有了如今这间中共浙皖特委陈列室。
陈列室恢复后,老人自发担任讲解员,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为超过10万人次讲述了她所经历的和旧址里的红色故事。2021年4月8日上午,林翠娥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名字,并向村党支部郑重提交,她一心向党、坚守初心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