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版
2021年11月09日
矢志不移卅二载 匠心铸就共富路

10月12日,集团公司下属杭绍甬公司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指挥吴波明在当天召开的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十大强基先锋”称号。

现年54岁的吴波明,以海为“家”,与桥为伴,始于12年前我国规模最大的陆岛连络工程——舟山跨海大桥通车之际。12年来,他在东海灰鳖洋上,无惧风雨,从守护舟山唯一陆路通道舟山跨海大桥的安全运营,到投身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建设,在舟山10个岛屿、8座大桥上,用罕见的勇气和坚持,将所在支部淬炼成一座“铁铸”的堡垒,以工匠精神刻下了为交通强国建好“中国桥”的豪迈誓言,见证了这条长达83公里的世界规模最大跨海桥梁群的诞生。

 

一对“步墩”的启迪

在吴波明的眼中,桥不仅是天堑变通途的土木工程,更象征着跨越、突破的精神信念。而这一切都始于孩童时期的一个梦想。

1967年,吴波明出生在新昌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他的老家,可作为景点的,是祖祖辈辈山民遇水顺势而置的步墩。“这些步墩经过多年的冲刷依旧岿然不动,影响了我的一生。”吴波明指着步墩说。儿时清晨上学,傍晚赶羊,村民们都离不开步墩。但是一场大水就可能把简易板桥给冲垮了,唯有这些步墩能世世代代保留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石墩就是我们过河的唯一通道。”吴波明说道。可是步墩毕竟过不了小拖车,小孩和老人更是无法跨越。白天过墩艰难,夜晚过墩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每每见到这样的场景,吴波明对“平平无奇”的石墩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也逐渐明白“修桥铺路,立碑歌功”为何备受尊崇。“造桥通途”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扎根到吴波明的心中。

1989年,吴波明从浙江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前身)公路与桥梁专业毕业,进入浙江省公路局下属第一公路工程队,从项目一线管理者到工地主任再到项目经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进步。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吴波明担任大桥管理处第一任处长。自此,吴波明开始了他与桥为伴的生活。

一场“攻关”的探索

“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名言,也是吴波明的座右铭。一个桥梁工程往往困难重重,因此更需要桥梁人具备滴水穿石、百折不挠的精神,以一份纯净之心去化解一次次的艰难险阻,更需要一颗全心为民的赤子之心来排除前进路上的种种干扰。

2012年8月8日,强台风“海葵”登陆浙江象山县,登陆时最大风力达14级。彼时,台风中心距离西堠门大桥约95公里,西堠门桥面最大风速为34.3米/秒,达到12级风力。监控员通过大桥监控中心健康监测系统发现,6根吊索因减振器性能下降在大风作用下发生了碰索情况。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吴波明二话没说冒着台风的威胁,把车辆艰难地开到了西堠门大桥上,在车内对这6根吊索进行近距离视频拍摄。这些宝贵的视频资料成了后来研究舟山跨海大桥抗风稳定动态监测的重要基础材料。

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存在频率低、阻尼小的技术难题,这也是当时一直困扰行业的世界性难题。缺乏系统研究、经验借鉴和技术复杂性让吴波明惴惴不安。在随后的几周时间里,吴波明大量翻看文献、论文,找专家、找技术,一切为了那6根吊索减振阻器。终于,吴波明打听到有个专家团队正在研究相关的课题,他马不停蹄地找到该专家团队处寻求帮助。在听了吴波明详细的情况介绍后,该团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西堠门大桥全部238根吊索中,146根长吊索须安装他们研制的减振器,每只减振器价格为70万,总费用达1亿元以上。昂贵的费用,把吴波明难住了。而这个问题也成了吴波明心中的一桩“悬案”,回忆起当时的处境,他说心中就一个信念——“只能靠自己了!”因为核心技术买不到,也求不来。

远观大桥,一根根吊索显得十分“纤细”,最高可达169米,差不多有60层楼的高度。吴波明和他的团队积极对接当时减震方面国内顶尖专家——湖南大学陈政清院士,一起研究吊索减振架改进方案,最终完成了“大跨度悬索桥吊索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课题,并发明出全新的减振分隔器。经过实际检测,安装减振分隔器后,吊索的碰索现象不再发生,吊索的各阶振动均明显减弱,减振率达95%。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减振分隔器造价仅需2000元,全桥安装,成本不过70万元。那是,有人打趣过吴波明说:“你去申请个专利,我们组建个公司,靠专利你就能发大财。”吴波明连连摇头:“共产党员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大家要是看到了感觉好可以随意用,这才是党员的担当。”此后,吴波明还委托团队和陈政清院士将成果形成论文发表在公开期刊上,供同行参考。

吴波明以坚持不懈,上下求索,敢闯善为的精神,带领团队让这个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吊索减振只是吴波明善于发现需求,找准问题,坚持不懈解决难题的一个缩影。在他担任处长的7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针对大桥需求,完成了10多个科研攻关项目,取得2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10多篇,荣获省部级奖项3项,并构建了适合舟山跨海大桥的基本养护机制,为管养好百年大桥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场“空前”的挑战

从2016年的秋天到2018年12月31日,历时27个月,连接岱山岛与鱼山岛的唯一陆上通道——鱼山大桥全线建成通车,并以新型施工技术创造了同等规模跨海大桥的高品质快速建设纪录。

回忆起鱼山大桥的建设,吴波明总是感慨万千。因为这曾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在他的面前有四个难点:一是大桥位处灰鳖洋,属于外海,施工环境恶劣;二是舟山地区台风、季风等恶劣天气频发,海上年有效作业时间不足200天;三是海上施工人员安全风险大;四是工期要求仅为常规技术施工工期55个月的一半。面对难题,吴波明和他的团队并没有退缩,毅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次的挑战必将打破固有模式,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理念推动桥梁建设。于是一群人,再一次全面踏上了攻坚之路。

因为国内外尚无类似工程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经过不断地碰撞与研究,吴波明和他的团队最终明确了“减少海上作业工序、海上作业时间及海上作业人员”的“三减少”理念,采用快速施工技术,实现了恶劣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高品质快速建设的目标。如何实现“三减少”?吴波明首先和设计团队联合舟山海事和港航部门提出了“全栈桥”施工方案,将桥位处航道临时转换到鱼山岛西侧。人员、材料、设备等通过栈桥运输,各墩位作业环境“变海为陆”。全栈桥方案确保了项目的工期目标,这也是国内通过全栈桥施工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此外,为减少海上施工作业时间,在优化工艺的基础上,吴波明还要求将海上作业转移到内陆,在海岸处设置了一个占地300亩的预制厂、一个1.7万平方米的下部结构钢筋加工厂和一个产量每小时300立方米的下部结构拌合厂,确保“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的实施,实现了“梁板集中预制、混凝土集中拌和、钢筋集中加工”的目标。

在吴波明的带领下,鱼山大桥仅用了27个月就顺利建成通车,项目的建成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有了这一次的挑战,37公里的主通道项目全部采用了工业化建造技术。当时,这样的建桥工艺和尝试在全国来说是第一次,全面彰显了跨海桥梁“浙江制造”的先进水平。

一颗“执拗”的匠心

如果说鱼山大桥向我们展示了吴波明团队的执行力,那么舟岱大桥则是展现了他对工程质量几近“完美”的追求。

在舟岱大桥陆域段建设时,项目部按照指挥部“首件制”要求开始试浇梁施工,前后进行了3次工艺性试浇,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各项检测数据均达到国家标准,可外观存在麻面、沙线、气泡等问题。项目部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但是在吴波明嘴里就是一句“重做”。

一片梁价值十几万,因为外观问题需要重做,让项目部的人很是不解。“试浇梁的品质如果放在以往的项目上是完全合格的,可在这里却成了次品。”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唐左平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指挥部要的是登上品质的珠穆朗玛峰。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是缺乏思想准备的,也在情绪上有过一些波动。”那段时间,吴波明的办公室门口总是被项目部的同事“堵”着,有的求情,有的打起“关系牌”,有的甚至放出“撂挑子”的狠话,但吴波明硬是没松口。在吴波明看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要打造成“品质工程”,“较真”是必备的品质,只有合格不合格,决不能有“差不多”。“对于工程你可以说我是‘完美主义’、有‘洁癖’,眼里容不得沙子”,吴波明说。

在确定要敲掉梁板后,吴波明带领团队组织项目部开始对梁板自查自纠,一起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案。从钢筋加工开始,对钢筋胎架精度、钢筋骨架刚度、垫块数量及强度、模板结构形式、脱模剂选用及震捣改进等九个环节采取了26项优化措施,并要求项目部厘出问题清单,悬挂警示牌,随时提醒作业工人。

实际上,在主通道的建设期间,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吴波明的带领下,舟岱1标报废5根立柱,经过寻找问题症结、改进施工工艺后,剩余立柱合格率近乎100%。

“每一个结构件,都有异乎寻常的高品质要求,而每一个要求都伴随着承建单位痛苦的试错经历。我们作为指挥部的管理者,也在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攻克难关。”吴波明说,“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们只有拿出匠心精神,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工程。品质标准不会因为我们的痛苦而降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伙伴,但是在品质管理的时候,我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

荣誉是最直观体现一个项目品质的“度量衡”。在“完美主义”吴波明的带来下,主通道项目连续六次“折冠”全省执法大检查;各标段先后17次荣获省“平安工地”示范合同段,并被交通运输部列为“2018-2020年品质工程桥梁预制构件提升攻关行动”全国唯一牵头试点项目。

一座“铁铸”的堡垒

生活在和平年代,吴波明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严格要求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冲锋在前,敢为人先,抓党务,带队伍,将所在支部淬炼成一座“铁铸”的堡垒。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任旭初说,每当关键时刻,吴书记总是第一时间带着我们向前冲!

2020年春节前夕,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新冠疫情。想到原计划8月初就要实现合龙的舟岱大桥的工期有可能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刚刚回到新昌老家不到2个小时的他,心思立马飞回了项目上。从决定出发,到返回指挥部,吴波明只花了不到3小时。

疫情就是军令状。吴波明四处动员、求助,虽然人在新昌,舟山市委市政府、交通局、属地政府、市防疫中心、人民医院、集团公司……能打的电话一个也没有落下。就这样,一天内,他用连续16个小时的通话让所有防疫物资渠道一一落实、关键岗位人员就位。

防疫和复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无疑又是一场硬仗。除了需要快,更需要缜密的项目管理。吴波明带着“问题”,拉着临时成立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开始反复研究防疫和复产方案。连着两个日夜,小组碰头会后,吴波明趁着睡前独处的时间,脑海里一遍一遍过方案,深度思考,细致推究,生怕漏掉了一个细节。

战“疫”管理和施工管理是环环相扣的,随着《关于进一步抓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初稿)》《党建连队化+指导员制度》落地,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已经初具雏形。接下来是环节再提速、流程再优化、文字再精简。从构思到落地,方案经历了十余稿,从“集思广益”,到“抠字眼”,从“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吴波明带领大家,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精准出击,快而有序,忙而不乱。

“想到如果台风季来临前,大桥还不能实现合龙,我们舟岱大桥主通航孔就要因为‘度台’加固,要增加上亿元的投入。”“再想到因为大桥半悬空结构,要是没有在台风来临前把结构加固好,台风来袭可能带来危险……”回忆起当时在自己脑海中出现各种不堪设想的后果,吴波明依旧眉头紧皱。

三年三座桥,每一步,都是冲刺。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吴波明主动一天接打上百个电话,2部手机在充电宝的支持下也只能坚持半天;晚上,他和指挥部人员连夜商讨、修改完善各项方案。每天深夜,吴波明的办公室的灯始终亮着。这么多年了,喜欢熬夜工作的习惯始终没变。身边的同事都劝他早点休息,明天再做。他依然会“搬出”他的理念——“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么多年了,这个工作信条也始终没变。

在吴波明的全力沟通协调下,主通道项目被舟山市委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并与政府部门协商开辟了“绿色通道”,一些关键岗位人员、设备及建筑材料在疫情最严重时期顺利运抵施工现场。2020年2月10日,舟岱大桥5标关键节点正式复工,成为全省首批复工的的重点工程之一;2020年6月29日,舟岱大桥主通航孔桥贯通,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一个月,有效地避开了“度台”风险。

2020年11月,吴波明荣获全国“2019-2020年度十大桥梁人物”称号。在颁奖仪式上,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颁奖词中说到:“认真、顶真、较真,是态度,是意志,是承诺。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每一座工程背后都有桥梁人生生不息的律动,当历史的车辙在桥梁上留下印迹的时候,每一位桥梁人的足音和他们与桥为伴的故事都值得铭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波明不为名利,守着认真、顶真、较真的初心,无惧惊涛骇浪,挺立潮头,只为圆梦“步墩”,为交通强国建好“中国桥”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