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专版
2018年08月06日
同行有梦,“四安”筑家
 
 
 
 
 
 
 
 
 
 

“最近天气热了,西瓜好发起来了,有人关心,干活有劲!”

“好的,最近好几个职工子女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我们请了项目部的大学生给大家普及一下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大家有需要的来参加。”

“最近想吃火锅了,小组能不能和项目反馈下?”

“没问题。”

这样随意的对话,每天都在一个特殊的微信群里发生,大家口中的“小组”,就是工地上的工会小组,被大家亲切称为“娘家人”。自浙江交工党委推行“1+3”组织架构后,项目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小组与项目经理部同步成立。虽说只是一个小组,但是却在服务员工、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困难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借助微信群的方式,项目部第一时间掌握员工诉求,在职工与企业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在遥远的海外,工会“娘家”更是贴心,从海外员工安家、安全、安心、安居的点点滴滴着手,为远离家乡的筑路人带去温暖与感动。

安家,工会的根扎在一线

几轮筑路人,十年刚果情。回想2007年,交工人初到刚果(布)干工程,像两个年轻人新婚,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一样磨合、当“家”一样经营,才有了十年的成果,工会小组虽是后来组建,却深刻诠释了服务员工的宗旨。

刚果(布)工会小组的前身是临时成立的垦荒小组。而今,望着绿油油的菜园,项目部的后勤主任卢小初仿佛看到曾经的窘迫。2009年,正值工程施工人员集中进驻。由于当地人仍保存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给自足的理念,市场上少有果蔬和农副产品,在首都才能买到的土豆、洋葱总是会在长途颠簸中坏掉一半,白菜以石油价格的数倍在市场出售,员工们带着“吃糠咽菜”的心情走进食堂,怀着为了生存的信念将食物倒进胃里,显然,吃饭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民以食为天,虽说每个“出海”的员工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长此以往必定打击士气,于是,项目部成立临时垦荒小组,以后勤人员为主,同时从国内聘请有经验的种菜师傅,大家齐心协力,步步精心,时时留意,在赤道上种出了蔬菜。从一种蔬菜到多种蔬菜,从一块菜地到成片菜地,各个营地相互学习,共同培育种苗,实现自给自足。几年间,小菜园变大菜园,蔬菜品种多样化,养殖方式科学化、后勤自给结构得以不断完善,形成菜园、养猪场、磨坊三位一体的“菜园+”模式。

垦荒小组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项目部的人心算是稳了下来,因为小组里多是后勤人员,大家逐渐担当起为海外员工解决基本吃穿住用困难的责任。在营地户外搭建起小小的爱心理发点,定期有“师傅”给大家免费理发;员工衣服破了,组织当地女工统一给大家当裁缝;员工有想吃的菜品都会直接和小组反馈,利用基础工具,厨房还做出了大家想吃的豆腐,让远在海外的员工吃到了家乡的味道;甚至偶然念叨了一句想吃的瓜果,一段时间后你就有可能收到意外惊喜。

十年里,一方菜园、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像一根细绳串起了来来去去的筑路人,串起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工会小组正式设立后,项目部根据年轻员工的需求设立了智力加油站、肌肉锻炼房、安心诊所等,成立膳食委员会,为“创安心小家”添砖加瓦。在这里,大家生活满足、工作有劲、情感知足,工会的根就扎在了一线,项目的小家就安在一线。

安全,工会的力用在安全

交工铁军挺进非洲,很快在有着“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开辟了新的战场。2012年开始,近五十人的交工团队先后征战埃塞。在这片与索马里接壤的土地,在荒凉的戈壁,实现了6年时间里“零安全事故”,这个“成绩”有工会小组搭建安全通讯网、致力排除安全隐患的功劳。

走进埃塞DD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自卸车有序穿梭。手机上“滴,滴..”两声吸引了开摊铺机的周大哥,打开一看,原来是项目部的“安全互联群”发来了红色预警:“K30路段大雨,过水路段被冲毁,有当地车子陷车,有往这边来的同事暂时不要靠近。”高原的雨季,天气变幻像孩子的脾气,前一刻晴时天空万里无云,忽然大雨倾盆而至。雨水带着泥石,肆意冲刷施工路段,当地过往车辆时有陷车、侧翻发生,一旦堵车无法通行,闷热的天气里,大腹便便的当地货车司机积怨颇深,难免将这怒气撒向施工人员。项目工会建立了埃塞DD“安全互联群”,阻工、事故、各种突发事件,大家及时对各自所处地段的安全状况进行传递,共享讯息,避开可能的安全隐患,220公里的路段在温暖的群里,尽收眼底。

下午六点,在施工现场忙活了一整天的小张一回到营地后松了口气:“可算到家了。”突然营地警报声响,小张和同事紧急跑向营地的紧急出口,后勤保障组、搜救组、医疗组的成员各司其职,十分钟后,在紧急出口,各小组都联系上了本组组员,一次没有通知的安全演习再次让大家绷紧了安全之弦。像这种没有通知、没有预告的安全演习经常在项目部上演,虽然营地设立了四座岗哨,有联邦警察持械把守,但是工会小组坚持安全应该握在每个员工自己手中,通过一次次的无预警演习提醒员工注意安全,也通过一次次的共同撤退让每个员工找到了“团队”,明白了即使身在这异乡,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安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正是工会从员工的视角建起了这张事无巨细的安全护网,“以企业为家”的责任和担当在一线发挥着巨大作用。

安心,工会的心贴在员工

2013年,浙江交工出海已经第六年,交工人进驻赞比亚,走过了刚果(布)拓荒时期的磨合,“驾船出海”成为每一个海外员工的梦想。曾经因为语言不通,技术不通,经验不足带来的阵痛历历在目,建设海外工程首要建设海外管理人才工程,浙江交工赞比亚项目以“美丽站所”建设为契机,主张以人才培养为壮大“家业”的核心,锻造海外管理队伍。2017年,浙江交工赞比亚项目获评“美丽站所”示范点,为“美丽站所”走向海外积累了丰富经验;2017年,6名“90后”被聘任聘任为赞比亚各项目管理层,同样在人才培养方面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项目大讲堂”活动在赞比亚项目开办已经三年,活动创意源自青年员工的一次小小“吐槽”:“大家对其他部门的工作重要性都不了解,难免有误会。”工会小组将员工的诉求反馈给了项目部,项目党支部牵头创立大讲堂活动。从事机料工作的同事小王说:“这个活动坚持举办3年了,每一年我都能感受到能力提升,最初,我讲课生硬,内容也是想到什么讲什么,往往就把课讲得枯燥,理论,不易于同事们“消化”。现在通过3年讲堂活动的锻炼,我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个合格的“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同事交流,什么是机料?怎样做好一名合格的机料工作者等等,让同事们更了解我所从事的工作。”

循着打造“学习浓、成长好”项目部的初心,赞比亚项目从万里之外的祖国采购一批批书籍,设立了图书室,每周三晚,英语角活动准时开办,在这里不许讲中文,只允许英语交流,每个路过图书室的员工被活跃的氛围吸引,他们或驻足窗外聆听,或走进图书室参与其中。活动的组织者小张说:“这个活动能够让过路者学会一个单词,让员工愿意花时间停留参与,我就认为活动组织的很成功。”在每周一次“英语角”活动的帮助下,老师傅学会简单交流,新员工敢于开口,工作了三十年的陈师傅说:“这个英语学习好啊,我年纪一大把,但是你们听你们反复对话,我也捡到了最基础的单词,现在带小工也不用年轻人来做翻译啦。”

工作在海外,最担心信息滞后,与国内脱节。工会小组始终坚持完善学习平台,定期增加图书、定期督促项目各部门与公司对接整理电子素材,让海外员工与国内员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2017年项目部两位年轻人顺利考取一级建造师证书,用成绩证明了打造学习型项目的成果。

安居,工会的情寄于融入

2017年,浙江交工承接马拉维KS项目,首次以总承包商身份征战国际市场,当“驾船出海”的梦想照进现实,意味着更大的责任需要承担。结合马拉维KS项目为世行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部工会小组立即意识到我们的员工不仅仅包括了跨越万里建设异国的同胞也囊括了尚未建立企业归属感、没有工作经验的当地雇员。近1年的时间,马拉维KS项目坚持融合为先,逐步建立当地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助力项目部整体提升工作效率。

马拉维与赞比亚相邻,国土面积远小于赞比亚,当地少有外企,当地雇员都是抱着“打临工”的心态前来应聘。为了打造员工归属感,项目部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当地员工宿舍建造,当地雇员宿舍比中方人员宿舍提前两个月完工让第一批当地员工感受到了浙江交工重视当地员工队伍建设的决心,随后开展的艾滋病预防、职业病预防知识讲座,企业文化宣贯,职业技能培训,理财培训等多样化的培训和各类丰富员工生活的特色活动,相继借助项目“职工之家”的平台广泛举办和开展,帮助当地员工迅速融入企业。2017年有近60名当地雇员在交工度过了第一个集体圣诞节。时至今日,已经能胜任岗位的员工说起当初应聘时的体验:“当初只是想混个工作,没想到在中国企业能学到这么多,别人公司都是变着法束缚员工,浙江交工却主动教我们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截止至2018年3月,项目部当地雇员已经有170人,浙江交工“高效”的工作理念与家文化氛围正通过项目部一点一滴的努力沁入他们的生活。伴随着“海外交工”的发展,工会服务员工,维护员工权益的宗旨在国际市场推进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职工之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交工文化融入国际化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马拉维KS项目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工会在海外坚持把亲情化管理引入到项目管理中,探索出亲情管理、爱心护航、关爱保驾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建家立业的凝聚力。只因有我们对这个家的爱,只因有我们的激情满怀,相信我们将伴随这新天地一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