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人物
2020年08月05日
“老铁”严伟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砥砺前行

“黎明前的黑暗”是铁路人的“行话”。铁路的邻近既有线施工主要集中在半夜的“天窗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对于铁路人来说,黎明前夕是最难熬的时刻,持续工作带来的倦怠和困意统统涌上来,熬过这段“黎明前的黑暗”,便能迎来曙光。

金台铁路公司副总工程师严伟民便是这样一位“老铁”,倾尽三十七载“铁路经验”,传承“铁路精神”。在“奋战四个月 打赢攻坚战”活动中,严伟民做好带头人推进全线站改施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砥砺前行,直到迎接金台铁路全线建成营运的那抹曙光,为浙江献上一条贯通沿海和浙中地区的“大通道”。

严伟民,男,1963年出生,党员。和铁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岁。那时候,严伟民在上海铁路局金华工务段主要从事线、桥、隧、路基维护工作。转眼,37年一晃而过。从木枕到混凝土木枕再到砼枕,从臂板信号机到色灯信号机,从蒸汽机火车到内燃机货车再到现在的和谐号、复兴号,严伟民一一见证。

金台铁路是全省第一条自主建设的电气化铁路。对严伟民来说,从营运单位来到建设单位,这次全新的探索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铁路施工和邻近既有线施工很相似,需要协作、审核的部门差不多。”他说,“不过真的做起事来,就会发现角色不一样了。以前是体系内部申请,只要适应内部的制度即可;现在,作为建设单位,流程就不一样了。”万变不离其宗,“老铁”一如既往地活跃在铁路建设一线,推动铁路建设,让天涯变咫尺。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金台铁路项目工期滞后2个多月,“奋战四个月 打赢攻坚战”活动注定是一场硬战。特别是金台铁路永康南、台州南的站改工程是直接影响年度建成的关键工程,但也是最卡脖子的工程,是在正运营的高铁站场内进行升级改造,达到满足金台铁路接入国铁、实现互联互通的目的。

站改工程需要直接在既有铁路运营的站场内进行施工,通俗来讲,就是要在“别人家里”装修自已的空间,这不仅需要征求“房主”的同意,还要不影响人家的正常作息,难度可想而知。摆在面前第一道难关就是施工方案报批,直接在营运高铁线上“零距离”施工,施工方案就得经过铁路系统内部的层层审查,每一次作业、每一道管理,都需要和铁路工务段、公安等各方协商和配合,至少涉及铁路局、公安、供电等6家单位,每家单位又至少涉及4个部门。严伟民主动出击,白天跑协调,晚上跑工地,有时候一连几周都在外面,“工期任务紧张,我们一刻也耽误不起。”严伟民说道,“我也希望我们金台的列车早日能驶上轨道。”

连续作战后,这块硬骨头终于“啃”下来,但站改工程的施工管理又给这位老铁“下了战书”。按照规定,铁路施工不能影响既有铁路的运行。站改施工只能在既有站场不运营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在每天凌晨1点—5点的4小时内施工,这便是铁路的“天窗点”。“天窗点”时间弥足珍贵,所有作业都只能一次性完成,且要保证“无痕施工”,也就是不能留下任何工具,哪怕“螺丝钉”都不行,面临着质量、安全及进度三重考验;同时,站前的铺架单位、站后的四电和通号单位都要进场施工,参建单位多、交叉作业又成为了最大管理难题。

难题不破,举步维艰,为了能圆满完成“天窗点”施工任务,老党员的严伟民带领两个站改工程的8支“党员破晓攻坚队”,直接将办公点搬到了现场,每周召开1次施工协调会议,专题协调解决站改过程中的问题;定期针对攻坚任务举办“技术党课”,共同分析施工组织以及工程进度和安全质量等问题,探讨研究解决现场实际困难、协同推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全程跟踪盯控,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施工结束后,又立刻组织验收任务完成效果,总结分析经验。每次“天窗点”施工,当人们熟睡的时候,便是“老铁”带着攻坚队行动的时候;听到工人们的“号子声”,便是他们兴奋的时候。

“老铁”带领着8支“党员破晓攻坚队”在“奋战四个月 打赢攻坚战”活动中熬最深的夜、啃最硬的骨头,迎来了胜利曙光。6月8日凌晨1:00,第一根接触网H型钢柱在永康南站成功安装,金台铁路站改四电工程正式启动;6月16日零点,金台铁路全线轨道工程改造封锁施工正式启动……金台铁路站改工程通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节点目标,确保了半年度目标超额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