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副刊
2018年05月07日
“落马桥”的故事

由200多位诗人所踏成,被当今人们称为“唐诗之路”的天姥古驿道上,有一座始建于东晋,并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毁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此桥位于新昌县斑竹村边,桥长20.5米,桥面宽5.8米,高8.1米,桥面铺卵石。桥侧正中立有“落马桥”石刻碑一块。

“落马桥”的出处从哪里来?嘉泰《会稽志》云:“旧传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此为名。”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自幼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付箓、导引、服饵诸术,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后遍游天下名山,寄情泉石,隐居在浙江天台山的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唐玄宗时,几次下诏请隐居在天台的司马承祯出山,司马承祯最后还是经不住朝廷的多次邀请,决定出山到朝廷任职。但当来到这斑竹村的桥头时,见眼前“溪鸣树舞,白云绿坳”,风景如画;想朝廷“吉凶祸福,官场险恶,前程难料”。此时的司马承祯怅然下马,不由长叹,心生悔意,毅然返回天台。唐玄宗后来得知此事,为了表示对司马承祯的遗憾与推崇,决定把这桥名为“司马悔桥”,要求所有经过此桥的文官下轿、武官落马。这就是“司马悔桥”的来历,而当地百姓则直接称这桥为“落马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