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副刊
2019年06月19日
端午情愫

 

“来!来!瞧一瞧,闻一闻!新装的香包来啦!”这几日,城市广场的四角,多起了卖端午香包的“游商”。哦,这让我想起来,他们可是最知时节的“报喜鸟”,又在提醒平日里脚步匆匆的人们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中老母把粽爱”,不知不觉间,端午时节又来到。

让我飘扬的思绪回转的是,那诱人的卖香包的小推车,有一辆游走到我面前了,红艳艳的,煞是好看!作为古老的端午节习俗,小孩佩香包又叫戴香囊。它里面有雄黄、朱砂、香药等,外包彩丝布,玲珑夺目、清香四溢,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巧。于是,这招人喜的小推车面前,常常围着一大帮人,你都认不出哪个是推车的“游商”。挤进人堆的老奶奶,生怕外边的孙儿等焦急,又赶紧挨出来。眉飞色舞的她们,把香包挂上娃的脖子,又把五彩绳系上手腕、脚踝……这时的孙儿,已被彩饰扮成灵童哪吒一般。经老奶奶上下打量,满意后,方才乐呵呵地牵着娃离开。你若驻足,听火红火红的香包车边,热热闹闹的,把一阵阵喜气洋洋的香风漾向四面八方……这时,你会想到,当年的长辈也曾帮自己挂过这些多彩的祈福物……正是它们,增添了我们生活中的多彩喜色。

端午时节吃粽子,记得小时候是让我十分神往的。那年头,除了挂记过年时的冻米糖,便是惦念端午节的香粽了。当年,我们农村娃难得有郊游的时光。老师便把这机会选在端午节后一二天。因为,那时的我们没有洋派饼干、袋装牛奶等花色货,而一枚枚香粽便是我们行军途中的最好干粮。沿路随处可觅的溪泉虽未经“五水共治”,却是掬手能饮的!午间,老师会把我们这群娃领到一个有溪泉流淌的山坳里,任我们撒野尽欢。大家交换着品尝粽子,它们虽然土里土气,但个个又香又润。

我记得,1981年端午节前几日,林同学的母亲因病离世,他从三年级起就失去了母爱。那年郊游,原本是携带一两枚粽子的我们,都听从自己母亲的叮嘱“帮小林带上两枚,他没了娘,家里可能没人裹粽了”。席地就餐时,一幕让我难忘的情景呈现了——这帮农村娃争着跑到林同学面前“敬贡”自家香粽,一枚、两枚、三枚……躲在稍远的他,原本托着一只装有霉干菜炒饭的尼龙袋,蹲在地上准备充饥……一见此景,林同学愣住了!一会儿,他看着来自55个家庭的110枚粽子,在双膝前起了堆。这时,11岁的他,大哭起来,我们劝不住,班主任也劝不住……“娘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不能哭,要帮父亲看好妹妹。”他哽咽着说:“这一回,在山里,我要哭个够……”

时间如指间沙,静静流逝,真情永驻。如今远在广州的林同学,虽也两鬓斑白了,但他一直积极为老家的敬老院和孤儿奉献爱心。今年五一节的同学会上,他眼眶湿润地说:“虽然身在外,但是心都让当年的那堆粽子暖着!我感受到,自己不是没娘的孩子,母爱的馨香永远飘在故乡的端午粽里!这种香,激励游子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