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以下简称“主通道项目”)品质工程建设再次得到行业管理部门认可,获得2020年上半年全省交通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综合检查第一名,成功实现“五连冠”。
一步一个新起点,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三座新桥梁。砥砺的背后,是主通道项目对于品质工程的一份坚守,是浙江将“桥梁建造”变为“桥梁智造”的一段飞跃,也是新时代桥梁工业化建设的一次有力实践。
主通道项目坚定践行集团公司品质工程建设理念,从鱼山大桥到富翅门大桥,再到舟岱大桥,一路向北,初心不负,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建造百年品质大桥,打造一流建设品牌,主通道项目打响了全国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的攻坚战,勇当我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的排头兵。
“高品质”折冠省级大检查
事实上,要在全省执法大检查中名列前茅是一件极为苛刻的事情,加上项目处于灰鳖洋外海,风高浪急,仅建造桥梁就已经是很大的挑战,还要建好大桥,连续5次跃居全省榜首更是难上加难。
主通道项目的品质理念是连续折冠这项省级大检查的关键。项目建设之初,就明确要打造新时代桥梁工业化建设的新标杆;提出将“海上作业工序减到最少、海上作业时间减到最短、海上作业人数减到最少”的“三减少”理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坚持以品质工程的建设理念,深入开展标准化建设。
作为执法大检查评比的“必考题”,实体质量检测情况是展示工程品质最直观的方式。为此,主通道项目从耐久性设计、工艺管控、质量标准等方面多角度、多目标、多阶段地开展各项实体质量提升工程。
以提升混凝土强度和耐久度为例。主通道项目建立了一座华东地区暴露面积最大、腐蚀分区最全面的混凝土材料野外观测场——“东海海域跨海桥梁长期性能提升与保障野外观测基地”。基地内涵盖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等典型海水腐蚀分区,并策划放置了2000多组不同研究方向的混凝土观测样品,只为求出混凝土的“最优解”。
在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控制、钢箱梁桥位焊接质量等众多实体质量检测“易错题”上,为交出完美答卷,主通道项目更是下足了功夫,开展各项质量提升专项活动。比如近期开展的舟岱大桥钢箱梁桥位焊接质量提升专项活动,取得了项目钢箱梁桥位环焊缝超声波检测一检合格率98%以上、外观检查一检合格率95%以上的骄人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主通道项目还有众多前沿性的核心技术。全预制桥梁墩梁一体化快速建造、超高性能混凝土提升跨海桥梁工程性能的应用、我国首个全天候应用全北斗测量技术的跨海桥梁项目等众多技术,为我国新时代桥梁工业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也成为主通道项目不断刷新纪录的“加分项”。
“标准化”铸就品质新灵魂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主通道项目具体编制的行业指南——《品质工程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指南》中有这样一句话:“提出工厂化管理要求,要求参建各方全力推行班组规范化管理,提出班组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明确班组首件制等内容……”
如果说工程实体质量是工程的根基,那么工厂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就是主通道项目提升工程质量、完善品质理念的“灵魂”,也是主通道项目在这项省级大检查中取得“高分”的制胜法宝。
走在紧锣密鼓施工中的主通道项目现场,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里没有一般施工场所的“乱”,还处处透着标准化的“精”。大到场站的建设,小到一颗螺丝的摆放,在主通道项目均有“标准”可寻。比如在钻孔平台工点,钻机、空压机、钻杆、泥浆循环系统、小型机具、履带吊等设备都设置了专门的摆放位置,再结合通道标准化设置人员、吊机的行走路线,外场施工的工点也做到了车间化、工厂化的布置。
“为了破解以往‘低、小、散’传统工艺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指挥部从工业建造理念入手,实施标准工厂化生产、工点工厂化,不仅让施工现场变得整洁干净,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主通道项目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李勇介绍道。同时,通道标准化、标志标牌标准化、安全提示标准化等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有了场地支撑,主通道项目在工厂化覆盖率上实现了4个100%:全线混凝土拌和实现统一供应、集中拌和,工厂化覆盖率100%;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化覆盖率100%;现浇墩柱钢筋成品生产工厂化覆盖率100%;其它钢筋半成品加工工厂化覆盖率100%。
“抓细节”追求品控新高度
主通道项目连续5次折冠省级大检查,对细节品质的把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2018年上半年执法大检查发现的1470余项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中,主通道项目存在个别原材料和构配件检测不达标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源头上遏制这一问题的再次发生。早在2018年底,主通道项目就启动了原材料检测溯源机制。在原材料进场管控方面,主通道项目首先开展落实原材料“DNA”检测,通过光、色、能谱、图像以及特性技术分析,建立蕴含原材料母本特征的图谱,与进场材料进行比对,确定与母本图谱的一致性,最终实现材料的质量可溯。
“就像老百姓买东西一样,工程项目最怕买到的材料与母本原材料不相符。”主通道项目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王文学说,常规原材料仅靠自检、抽检和适度加大检测频率进行管控,来确定该批次是否符合工程要求,但原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原料组成,仅靠当前的检测手段无法确保万无一失,导致进场的原材料质量水平波动较大,带来“看着像,实际不是”母本原本材料的问题。为此,指挥部引入原材料“母子同源”质量控制举措,针对原材料建立了“DNA”身份认证信息,实现对原材料的全程跟踪。通过比对原材料各项“DNA”数据,杜绝了“调包”、“不是原产地”等问题,从源头上确保了工程品质。
主通道项目还针对桥梁品质关键性材料开展了微观研究。例如,砂石中的氯离子会侵蚀钢筋,大大降低建筑工程耐久性。指挥部全面引入砂石氯离子检测设备,统一全线氯离子检测方案,要求对每一批次原材料均进行检测,要求氯离子≤0.0016%才能进场。如今,主通道项目全线砂石氯离子检测结果均≤0.0005%,远低于0.02%的行业标准。
桥梁建设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主通道项目在细节品质上精益求精,利用科技和创新不断突破自我,一路高歌猛进,向“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