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5点就醒了,我要跟“消薄”志愿者服务队一起再去“消薄”结对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杭州到紧水滩镇坐了近4小时的车,再经过1小时的山路‘十八弯’,到达结对村。虽然路途远,有时还要晕车,但能来为他们理发,陪他们聊聊天,每次心里总是很期待。遗憾的是,今天没能见到甘大娘……”
在刘成的日记本里,一字一句都记录着他今年8月12日扶贫志愿服务的点滴。
70后的刘成是浙江沪杭甬杭州北管理中心运行管理分中心的一名清障辅助工。今年是刘成在浙江沪杭甬的第17个年头,从2003年入职以来,皮肤黝黑、常常面带憨笑的他就是那只高速公路上的“机器猫”,只要辖区高速上有事故需要清障救援,他总能及时出现。
解锁新技能,成为扶贫“生力军”
虽然刘成是杭州北管理中心的老员工,但对于扶贫“消薄”工作,他说自己还是个“新人”。2018年,杭州北管理中心第一次组建“消薄”志愿者服务队,刘成率先报名。在报名表的志愿服务技能一栏中,他写下“理发”二字。因为这项看似和清障施救“大老粗”毫不搭界的技能,他成了“消薄”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
刘成是一名从四川来的“杭漂”,理发这项技能,其实是他为了感谢同事,特地从朋友那边学来的手艺。自从加入杭州北管理中心清障辅助工队伍,他异常珍惜自己的岗位,工作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还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凑齐了买房首付,筹到了爱人眼疾的治病钱。为此,实在的刘成一直坚持免费为同事们理发,仅仅在单位就有近30位“老顾客”。
刘成这门手艺不仅在单位吃香,更是在扶贫志愿服务中派上了大用场。由于结对村劳动力不足、青壮年人口外流,村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再加上每次去镇上路途远,理发这件小事却难成了村民们的硬伤。刘成凭着理发这门手艺,很快成为了每次“消薄”活动的“生力军”。当刘成第二次来到结对村为村民们理发时,大家都已经认识这位“理发师”。“理发师又来啦,真好真好,天气热,这次帮我剪短点。”村民刘大伯乐呵呵地说着,坐到了村文化礼堂门口的凳子上排队。每次到结对村,都会有20多位村民排队请刘成帮忙理发,快则15分钟一人,慢则半个多小时一人。为了减少村民等待时间,从早上到中午,刘成即便臂膀酸痛,也只是在理发间隙甩甩手放松一下,就马上开始为下一位理发。
因扶贫结识,老乡见老乡的牵挂
在村文化礼堂院子里,刘成和队员们建起了“村民小集市”,吸引了10多位农户来“赶集”。小集市以现场交易的方式,从村民手中直接采购黄豆、茶叶、土鸡蛋、笋干等农产品百余斤,既有补充单位员工食堂的当季新鲜蔬菜,也有员工自费采购的土特产。此外,扶贫小组还通过订单形式预定了玉米、番薯合计5500斤。活动结束后,刘成脸上却露出一丝遗憾,一直惦记着的甘大娘,因为扶贫工作节奏紧张的原因而没有“探亲”成功。
刘成口中的甘大娘,是他在扶贫志愿服务中结识的四川老乡,在结对村认识了甘大娘后,刘成心中多了一个牵挂。
刘成对第一次走进紧水滩镇“消薄”结对村的场景印象深刻。那时,他和队员们一起为村民们提供家电线路维修、理发、健康咨询、村域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他的理发服务最受老人们欢迎。期间,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也坐到了理发椅上,脸上堆满了笑容,边拍手边说:“我头发也长了,给我也剪剪。”老大娘一口四川广安乡音让刘成倍感亲切。老乡见老乡,总有扯不完的家常,在与老大娘的交谈中得知,老大娘姓甘,四十多年前远嫁到村子,唯一的女儿常年在外务工,老伴也已经过世十多年,甘大娘一直没有出过大山。甘大娘一直等到刘成为大家都剪好头发,才拉着刘成和其他志愿者们到她家里坐坐。“家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老乡,你们要常来……”甘大娘边说边不停地抹眼泪。
之后的每一次扶贫志愿者活动,刘成都会抽时间专程去看望老乡甘大娘。在去年春节前的一次志愿者服务中,刘成迟迟没有等到甘大娘,经过打听才知道甘大娘原先的住处被列为危房,已经迁至离原住处2公里的山腰。上下山的路不好走,所以甘大娘没有来。刘成为村民理完发后,马上拿起慰问品步行了近50分钟去山腰上看望甘大娘。
“我每天都想你啊,你已经是半个亲人了。”见到四川老乡过来,甘大娘激动地握住刘成的手不愿松开,眼里噙着泪花。因为甘大娘头皮上褶子深,来之前,刘成特意在网上选了一把更适合的理发推子,仔仔细细地为甘大娘理了一个过年的头。甘大娘摸摸门上大红的春联,再看看镜子里自己的新发型,脸上绽开了笑容。“老乡,下次还记得来看我啊……”刘成将便利、整洁、温暖送进了大山深处,还把牵挂留在了淳朴老乡们的心底。
脚下有泥,“消薄”在继续
“大帅哥,等到玉米熟了,你们再来,还要帮我剪个头发啊!”临走前,村民们边挥手送别,边爽朗地和刘成约着下一次见面。因为扶贫志愿服务,大家的心更近了。
自开展“消薄”工作以来,杭州北管理中心在公司的带领下,党政工团合力,使“消薄”工作常态机制高效运转,与结对村的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志愿者服务“连心桥”作用不断显现。浙江沪杭甬积极推动“全域订单农业”“后备箱工程”“村民小集市”等工作,通过农产品需求远程下单、赴结对村开展志愿服务、现场采购农产品装满后备箱等方式,不断扩大消费扶贫的成效,提高了村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刘成说:“在当志愿者这些年来,我明显感觉到‘消薄’工作带来的变化,村里有机鱼、玉米、鸡蛋、茶油……这些东西原本不起眼,现在已经是香饽饽了。”
刘成的手机里现在还留着结对村书记发给他的一条微信“谢谢你们关爱老百姓,通过结对扶贫,农民实实在在增收,玉米、番薯种植收益都很好……”简单朴实的话语,流露出的却是村书记对杭州北管理中心“消薄”工作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