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副刊
2021年06月22日
走向光明的所在

20年后,当我拿着相机拍摄勘察岩土队在千黄公路的纪实影像的时候,1996年那段行走在云和县大湾乡的时光,在记忆的波涛里泛起了涟漪。明晃晃的太阳,和若干年前从林荫间照进来的一样,似乎二十多年过去,这直射的阳光,古老又熟悉,未曾发生什么变化。而它普照的这片土地,却在光明之中,生根发芽。

父亲,小名蛰野,祖母一般喜欢喊他另外一个小名儿,“小杭~”,用地道的云和话念起来就是特别的嗲气。1960年,因为祖父上杭州大学进修,祖母便在省城生下了他,得了这个灵巧的小名。

“你站在原地!不要动!”他急忙吼住我。傍晚时分,完成了一天送电任务的我们,已经要从大湾乡出发回去的土路上,父亲突然想为我留个影。电视台的记者和工友们也已经走在了前头。我呆站在原地,等着他的下一步指令。

“刚刚你的身后刚刚有条银环蛇。”父亲若无其事的说着,似乎那个不是蛇,只是一条普通的家犬。在我们共同度过的岁月里,小镇云和的乡野尚有数不清的麦浪,走在地头田埂之中,他只需挑起一根树枝,便会擒获银环蛇,在那个风靡酿酒的九十年代,这可是宝藏。

父亲又和我继续往前走。大湾乡的夜色逐渐降临,衬托出了这第一盏星火微光。电力工人们也享受酷暑后的清凉,他们背着电线杆绕了几十里山路,终于把光明送到了这里。

我想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正在做的事,浙江省要实现的是“县县通高速”,当我们走过险峻的文泰悬崖,是否会想到,几十年前,电力团员青年们要实现的是“村村通电”的光明工程。这不是一个政府出资的工程,这是由全省的电力系统职工和企业点滴捐助起来的花费140余万的燎原工程。电力事业像是无形的手,路修得经年累月,而他们所指的光明之路就早已到达。

回到城里不出几天,《丽水日报》便刊登了这个“光明工程“的作品。这不是被指派的任务,当年的青年团员也正如我现在的年纪,也许就像现在的九零后,他们用赤膊汉的姿态,扛起了通向光明的路径。如果说世上真的有林中树的明灯,这些质朴无华又甘愿奉献的青年正是时代的脊梁。当时报道工程的潘姓记者,和父亲一般年纪,如今应该也在省城退休。而在2年之后的一九九八,他将我随手写的小诗发表在了日报的副刊。那是写给父亲的悼词,我们才相伴不久,他便匆匆离世。

我却再也没有重返过大湾。她一定更加美丽了。那条父亲背过我的山路,或许已经长满了荒草,我身后那条银环蛇在土路上留下的爬行痕迹也一并被抹在岁月之中了。只有他留给我的这一点点生活的习惯和对于事业的热爱,对于基层乡民们的关爱,让我可以执着去追寻,不要忘记,要带着光明,照亮黑暗,走向光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