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副刊
2018年09月11日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眼眸

2015年3月的土耳其,没有恐怖袭击,没有机场爆炸案,没有敌意的攻击,没有眦怒的言语,行走在首都安卡拉,甚至成了“全场焦点”,土耳其人民会用充满好奇的眸子打量你,稍微勇敢些的会上来用蹩脚的英文尝试进行沟通,奔放的小伙子用日语或者韩语朝着你搭讪,因为那时候东亚人的面孔在当地着实不算多见。

谈到土耳其,大家想到的不一定会是首都安卡拉,甚至有很多人觉得首都就是伊斯坦布尔。其实也不算完全没有依据,伊斯坦布尔旧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历经千年,直到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之后,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是土耳其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的中心。因其横跨欧亚大陆,自然少不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正如莫言在评价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作品时所说——在天空中冷空气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文化的交融,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清真寺、教堂这些古建筑了。目前伊斯坦布尔共有450座清真寺,1000多座宣礼塔。伊斯兰教的谚语有言:“《古兰经》诞生在麦加,读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布尔。”在这些璀璨的“珍藏品”中,最有名的要数蓝色清真寺了,它的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着伊斯兰教六大信仰。里面的穹顶构建结合了各式力的平衡与美学斟酌,令人震撼。

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就是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1453年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而今是一座博物馆,迎来送往无数旅人。其内主壁画为圣母抱子,壁画下则是巨大的阿拉伯文字圆牌,上面刻着阿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发以及穆罕默德两位孙儿的名字。

但伊斯坦布尔不全是古建筑群、别具特色及民族风格强烈的小店铺,它也有高楼大厦林立于车水马龙的两侧,有世界多国的品牌店,有简约时尚的欧美风。旧城里的年轻人们,白天穿着传统服饰卖着食物和饰品,夜间就换下衣服走进新城霓虹不息的酒吧,听着爵士的调子。更为神奇的是,我们这样信步闲逛,总能悠游穿越于古典与现代不同风格之中,也许在迈出大厦的下一转角就能遇上一座古老的建筑。这就是伊斯坦布尔,现代生活和一直以来绵延的文化、宗教不断在碰撞着,又交融着。

而在亲眼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之后,才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连着这个城市,都会被带上那么浪漫的色彩,而又以其古典、现代并存的风格屹立于历史长河之中,并让曾经的皇室选址于紧靠海峡的托普卡帕宫,每个日夜不觉疲倦眺望着广袤的海域和自由的蓝天。现如今,在加拉塔大桥上,每时每刻都能见到悠闲的垂钓者,聊着天、吹着风,在这呆上整整一天。大概他们也同样爱上了那缱绻的眼眸,并对她有着更深的眷恋吧。

来土耳其前,被亲朋好友反复告诫提醒,要我注意人身安全。但真正到来这个城市,有些善意就像突然绽放在沙漠的花朵,让人措手不及而又感慨万分。在这里,会有店主因为欣赏你美丽的帽子送你一支超大冰激凌,会有当地人在你拍照的时候凑在你身后比着“Yeah”的大V手势,会用最大最好的三颗石榴榨出一杯浓浓的石榴汁,会腼腆告诉你给的钱太多了去隔壁店铺兑换零钱,会有小女孩因看着我们的生面孔觉得好奇而给我们作的画,会有对我们的国家、城市好奇的餐厅店员真诚而热情的闲谈,会有人不嫌路程遥远为我们带路的陌生人……乐观、热爱生活、有着自己的节奏,这就是当时土耳其的人们。

时隔三年,再次翻到旧照,照片里的小贩和商品,又重新拾回了生气,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像一双蔚蓝的双眼,温柔地对我凝视。我也还是能回忆起当时晴朗的天气,海峡那头的模糊的城市,游艇驶在海上那道优美的白线,沐浴在阳光下的清真寺,蒙着头纱的我们,一颗好奇探索的心,和对不同文化的深深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