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副刊
2019年09月18日
文昌阁: 一个乡村的文化血脉 和文化图腾

《重建水车文昌阁序》载:“水车文昌阁,始建何时,未详谱牒。惟载清道光间,水车陈氏国杰公发动族人由赵家坪迁此金鳌山,以供地方文人书生入阁读书,并邀名士讲学其中,此乃弘扬文教之善举也。”

走进文昌阁,站在《重建水车文昌阁序》牌前,你的思绪随着时间的车轮往后倒退到二百年前的清道光年间。你依稀可以看见,那位名叫陈国杰的乡贤举族人之力兴建文昌阁的善举。也许连他自己也不可能想象,他的这一善举,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对这个乡村的文化所起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着“宁海第一阁”之称的水车文昌阁,必定曾呈现过名士云集、学子满堂的盛况。

文昌阁的空气中还浸染着那个年代的芳香,就像一坛深埋在岁月烟云里的老酒,只要微微触碰一下,那股醇香便轻轻地晃动起来,在你的周边弥散、升腾,令人于一股老旧的历史气息之外,感受到文化本身的亲切与真实。

文昌阁的书香还不曾散去,就像晴日里澄明的阳光一样,盈盈存贮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你行走间无意碰落的细碎阳光,幻化成无数学子秉烛夜读的灯火;你衣衫牵动的丝丝空气,将学子们手中的书页轻轻翻动;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并不算太久远也不算太短暂的时空里高度浓缩,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牵引出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历史印记。

望着现已不具备讲学读书功能的文昌阁,你的心中莫名地涌上了丝丝遗憾。多想回到那个年代,听一听那些名士们颇有见地的教诲,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来一次心灵的畅游;多想握一握那些学子们的双手,与他们摩肩接踵,把酒话桑,品一品读书的心得和情趣,做一回自在和乐的古代读书人,在之乎者也中心醉情迷。

你在想象中努力还原文昌阁原有的风貌,错觉中竟将历史和现实重叠在一起,行走间,那些名士和学子们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文昌阁的书香滋润着水车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乡村文化精英,或改变或推进着水车的历史。在你的眼里,文昌阁就是深埋在这片土地里的一颗文化种子,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一股这个乡村千年发展中最为灿烂的生命潜流。这种处于隐藏状态的潜流即便不能像白溪之水般流淌在地表,让人一眼洞穿,但至少也像金鳌山一样有着高低起伏之势,能让人捕捉到它的走向,触摸到支撑这个乡村文化发展的命脉和灵魂。

“然自晚清以至民国百余年间,内忧外患,事迹迭起,则文昌阁亦失修缮,竟成废墟。”

在历史的凄风苦雨中,书生家园的毁损,实属稀疏平常之事。“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在中华大地上,像文昌阁这样毁于战火或人乱的书院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但动荡的岁月即便最漫长,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昙花一现。只要有骨子里流淌着祖宗血液的人在,文昌阁的文化血脉就不会消亡。就像逢春的枯木,只要稍微有点阳光雨露,立即就会蓬发出勃勃的生机。

在重建文昌阁的进程中,作为同根同源又有强烈感召力的血脉文化自然是首当其冲。

“1984年,村民陈荣华先后合家捐资修复,以绌于资金,构造就简,未久又告倒塌。2000年秋,水车老人协会整治开发井山风景区,在原文昌阁址前新建‘步云亭’。后又得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水车父老的鼓励和资助,继由老人协会会长陈淼川与离休老干部陈锡庆于2001年秋,再度发起募资重建文昌阁。……借以激励青年一代奋发向上、勤奋学习,鼓励学生家长更加悉心培养子女,为国为家乡多作贡献。”

心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历经百年的风雨苍桑之后,在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迎来家国的繁荣昌盛之时,文昌阁再一次巍巍地耸立在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成为这个乡村的一个文化图腾。

然而斑驳的历史毕竟不可能像复印机一样复制出它原有的血肉,与二百年前的文昌阁相比,新建的文昌阁终究少了点什么。是那些名士们的宏谈阔论,抑或是那些学子们的朗朗书声?但这一切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新建的文昌阁承载着崇文重教这条乡村文化血脉的联接与重构,它将这条曾经扯断了的乡村文化血脉紧紧粘合,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基因。

“境聚文昌听度世金钟看量才玉尺,香留福地赏秋圆桂子沐春杏雨花。”

“秀毓鳌山数百文昌弟子今是祖国中流砥柱,祥开玉水万千英俊少年将为神州建设梁材。”

长久的历史赋予了这里丰富的文化内涵,钟灵毓秀的天地蕴养了无数的莘莘学子。从文昌阁楹联上那虬劲的笔触和寓含的期望里,你读懂了这条乡村文化血脉的真髓。那排列有序的石碑上,刻着建国以来从这片土地上走向国内各所大中专院校和出国深造学有所成的学子们的姓名。每一个学子的名字,都是组成这条乡村文化血脉的细胞,每一个学子的成功,都代表着这片土地的骄傲。

翻阅历史,并不一定就要从中得到些什么,可能就只是增加一些饭后的谈资。在未踏入文昌阁之前,或许你激动于它表象之下的梦幻氛围。但当你真正触摸到这条乡村文化的血脉之后,你却想剥去那层层的外壳,回归它原有的本真,将所有的秘密变成语言,因为它曾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

尽管你已无法再瞥见文昌阁百年前的盛况,但是无论怎样,总有一些东西会被铭刻在这百年的血脉里。就像郁郁葱葱的深林与草丛掩藏了通往深处的路,而泥土与石子又在悠悠岁月里铺出一条保留传统的路。

正值高考放榜,前来烧香还愿的学子和家长把一对对红烛点燃,双手合十,虔诚地跪拜在文昌阁的大殿前。你站在远处久久地凝视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没有了以往的那种不屑与不敬。因为你知道,那绝不是一种仪式,更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对乡村文化图腾的敬畏。

这一幕,将成为你此行记忆里不可磨灭的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