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专版
2019年09月18日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句话是党员方志敏同志在84年前的期盼,而建国70周年的今天,这份美好的初心全都应验了。

我曾以为,能写出这么自信这么美好的憧憬,那作者多半也是身处鸟语花香、充满希望的地方,旁边是一张充满墨香的书桌,桌上还沏着一壶热茶。但让我触动的是,方志敏同志当时正身处监狱,旁边没有墨香没有热茶没有希望,只有手铐和脚镣,只有酷刑,只有牺牲。我心里感慨万千,在狱中被缓慢折磨至牺牲的痛苦和煎熬,远远大于在战场上一颗炮弹所带来的那一瞬,但在这份煎熬的面前,他的胸膛里依然是这份赤子之心,他的心中依然洋溢着幸福感。这,不是一般人该有的,这,是共产党人,这是怀着共产主义初心的斗士才拥有的真实,这份真实,就是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无法忘记当初选择的理想信念,这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那份战火纷飞年代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真真切切的让我心头一颤。

还记得在省交通设计院开展的“青春心向党·晒晒我的入党志愿书”活动中,我在一份申请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员,是组织上入了党的人,而共产党人,是思想上入了党的人。”70年前,建立新中国的梦想之所以实现,我想就是因为那时的共产党员,几乎都是共产党人。我曾经在院主题教育专题读书角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数据,从1921年到1949年间,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多万。370万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才300多万党员。放眼世界历史,还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践行和坚持自己的初心,付出过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在支部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我注意到了总书记对周恩来同志的评价,他说:“周恩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缩影。”我当时就想到了小学时学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这句话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周总理才13岁;而后周总理在24岁给友人写信时又提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定地要为他宣传奔走”;有时候我在想,周总理在年过花甲之时回想起当初青少年时期的初心,会涌出什么样的思绪呢?答案我可能不会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党支部在组织观看《周总理》纪录片时,我们看到78岁的周恩来同志在重病弥留之际,还在用最后的力气,用微弱的声音吟唱《国际歌》,“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我想,那一刻,他不是总理,他只是一名坚守初心的共产党人。

在那一刻,在国际歌的旋律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忘初心的踏实和幸福,那一定是幸福的,是一种任凭时光流逝也带不走的幸福。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吴德兴院长常常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能感受到吴院长说这句话时心里就是幸福的,因为如今省内的交通发展、如今群众的出行便利,离不开当年他们的艰苦奋斗。

在省交通设计院院史教育中我触动最大的,就是看到一张三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是工程师们在设计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时的场景,那是一群没有穿上衣的小伙儿,全都光着背在办公室里用尺规在画图,汗流浃背的,大家那赤裸的统一肤色给当时的我画了一个大问号。我那会儿很傻,问旁边的老员工,当时是买不起风扇么,为啥大家都不穿衣服。他笑着朴实的告诉我,不是买不起风扇,而是不能用风扇,因为施工图纸要保持平整啊。没错,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理由,大家在40度的高温下杜绝了一切的空气流动,手绘了近7000多张图纸,就是为了早日通车,为了高质量通车,脱了背心加油干。老员工还告诉我,当年有70多岁的老党员同志在说服了领导和老伴之后,也驻扎在现场画图。那一刻听完他的讲述,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设计院前辈们的初心,正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最实处,哪怕激流和湍流并存,也要身处中流,击水三千,这正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场初心教育的背后是一场沉甸甸的初心接力,如今正到了她薪火相传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时代潮头的中流处“击水三千里”,正是我们新一代初心接力者该有的雄心壮志,只有做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空的事业,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