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同事们聊起岁末打年糕,大家很是兴致盎然,你一言我一语,将尘封在记忆里关于打年糕的片段一一翻出。
打年糕最主要的材料是粳米,辅之以糯米。米要提早几天淘洗干净,或三五天,或一个星期,因着米的糯性不同而异。然后是选择一个好日子,将米拉到年糕作坊去制作。经过磨粉、掺粉、蒸粉等程序后,原来一点儿也不生动的粳米已经成了热气腾腾的米粉,全然想象不出它的本来面貌。这时候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开始了——打糕,即是将蒸好的米粉经过机器的特殊处理,变成了一条条柔软而诱人的年糕,俗称“年糕花”。
小时候的我们最关心什么时候能吃“年糕花”。早早地就拿了红糖等在那里,一看到自家年糕出来,便会欢快地嚷嚷着“给我一节”!但年糕接到手的那一刻,却是欢乐与痛苦共袭。因为刚刚打出的年糕温度仍很高,于是烫得左手换右手,就是舍不得放下。这“年糕花”吃还得趁热,将红糖放入其中,年糕的热气迅速吞噬了红糖,并扩散蔓延。一口咬下去,粳米低调的甘味儿和红糖热情洋溢地甜味相得益彰,诱惑着再吃一口。
吃完“年糕花”,好戏才刚刚开始。年糕作坊里总是隐藏着那么一两位高人,能够在须臾之间将“年糕花”捏成各种形状,动物、植物、人物,惟妙惟肖,好不令人惊叹!像“元宝”、“金鱼”等简单的图案自是不消说,我见过场面最盛大的是一位老伯,用年糕捏出一组“打糕图”,就地取材,而且人物个个传神,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专业艺人,而只是前来打糕的人群中的一员。孩子们是最喜欢看这样的热闹,或可自备材料,或可用他们不太准确地表达,恳请“高人们”帮着做一个。他们自是欣喜地答应。
年糕与“年高”谐音,取“年年高升”义。以前是家家户户都打年糕,现在以从市场购买居多,打年糕的人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