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副刊
2018年11月14日
闲话重阳

中秋佳节过,转眼到重阳。“重阳”的名字何时才有呢?《易经》里有得说明:以阳爻为九,把九列为阳数,重阳节的月和日恰逢两个九,两阳为重,因此名重阳节,又曰重九节。而屈原《远游》里写的“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诗句告诉我们,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重阳的风俗。

重阳是一份传承。古时,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就有“遥指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句,此诗写出了遇到佳节良辰,那份深深的思乡怀亲之情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递到亲人的身边。晋代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人摘人异,轻香酒暂随”,韩愈《晚菊》“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都是咏饮菊花酒的佳句。秋风多愁,情思温暖,南阳民间小调的《十二月绣花灯》唱“九月里来重阳节,于二姐房中心里欢,怀抱花灯紧忙绣,绣金鱼穿藕莲,又绣牡丹开满园”,剧情幽默诙谐,深受民众喜爱。

重阳是一个传说。重阳节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也有古老的传说。梁代吴钧的《续齐谱记》中记载,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瘟疫流行,天天有人命丧,家家有人病倒,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当时有一个叫恒景的人,经过多次风险,四处访师寻道,遍访名山,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拜费长房道士为师,学习为民除害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对恒景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快回去救父老乡亲”。又告诉恒景:“每人一片茱萸叶,装在红布袋里,捆在胳膊上;并频饮菊花酒,瘟魔就无法上身,切记,切记!”恒景回家,照此准备。到了九月初九那天,人人准备妥当,恒景带领众人登上高山。正午时分,瘟魔冲出汾河,正想危害百姓,终因菊花酒气和茱萸奇香一齐冲进瘟魔鼻中心里,难近众人之身。恒景舞起剑除掉瘟魔,为民除害。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邪、插茱萸避瘟魔、饮菊花酒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是一种美德。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国家还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制度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力,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养老社区、养老院,大力发展居家和智能养老,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跳起了广场舞,红红火火的广场舞让老年人焕发了第二青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在祝天下人重阳节快乐的同时,也祝天下的老年人敬老节快乐。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吃一口桂花糕,喝一口菊花酒,是最美重阳节。